討論到薪酬是否應該公開化的議題,實務上簡單分享幾個在實務上,人資主管經常面對的困境:
1. 企業規模決定人力資源管理可運用資源的關鍵要素:
以台灣多數為中小企業規模來看,多數公司營運資源有限,老板初期多將重
點資源運用在開疆闢土之上,運用的人才,也必須隨時針對環境需求予以調整,對於關鍵職務,薪資條件多為政策性給予,難以做到內部公平。
2. 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,薪資標準的公開化仍有一定的難度:
許多本土產業因為產品時間點的成熟,快速在某個領域成為全球性大廠,但多數經營者並未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面,包括人才培育與發展去落實深根,造就出很多雖然是大型企業,但是在管理面卻存在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,如KPI/目標管理/績效管理/管理能力的長期培養等等,其實很多構面,十分的空洞化。
3. 外部環境資訊的限制:
在我待過的公司,許多基層同仁(甚至包括主管),對薪資結構的觀念十分薄弱,如同台灣的政治新聞一樣,員工習慣用”某個聽來的訊息” 來評比自己公司在該項資源提供的強弱程度,然而每間公司的資源是有限的,A公司的某個薪資與褔利優勢,有可能在B公司會以其他優勢構面呈現,但員工往往無法體會這個政策問題,過於透明化的資訊,極有可能讓企業管理階層陷入動盪的層面(除非你是HP/IBM…,再不然是台積電,可以公然對著媒體大談薪資政策,但別忘了,半導體大廠的人力成本僅佔營運費用極低的比例,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都能採用相同的政策)。
4. 台灣企業習於內鬥與派系的文化,較缺乏公平公正的內在評核觀念:
再好的制度,也要透過人來執行。台灣企業普遍存在人脈/派系/小團體的文化(這與日本員工對企業與歐美員工對自我價值認同又十分不同),很難想像,如果完全透明化的薪資政策,會帶來什麼後果。(至少會帶來相當程度的組織大震盪)。當然,我們也可以說,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,才需要將薪資公開透明,沒錯,但別忘了還有前述許多先天上欠缺的其他條件。
5. 薪資公開化,將必然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:
這是必然的要素;因為公開接受同仁的檢視,管理階層必然投入更多思考「合理薪酬」的資源,為了避免產生欠缺內部與外部公平的可能,管理單位必然要花更多時間合理化自己的薪資政策,公司也必須制定更適合的績效管理辦法,以及合理的勞動成本,透明的資訊,當然也可能成為其他公司快速獲得的資料,最後形成擁有資源,大者恆大,小者淘汰的可能情況。
因此,簡單地說,即不可能全然公開,也不適於完全地暗盤作業,那麼,針對某些因子予以公開,某些成為管理階層的運作工具,是最佳的方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