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過去曾在OLED的科技產業公司擔任過人資主管,也許你還不太清楚這項產品是什麼,但若我提到Galaxy monitor,你一定不太陌生了,但若我告訴您,大約在2005年前後,台灣曾經是全球前三大的OLED研發+製造基地,你應該就很意外了吧!
當時我任職這間公司,曾是台灣AMOLED發展的全球前三大,即使是三星,每年都會不定時派員到這裡取經開會,我想當年公司內的主管可能很沒在意將三星這毎客戶,但共同參與過business meeting的則一認同這間公司追根究底及自我要求的精神;當時SONY及三星是較常出現在公司的兩間國際大廠商,但比起SONY,不少人更認為三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新主人。
我這間公司最後並沒有因OLED而稱霸世界,雖然它在德國的漢諾威工業展中連續在OLED的創新技術上獲得成就,也引起世人的注意,也因此在公司內部舉辦過幾次全球年會,但最後研發的財務黑洞曾一度高達約150E台幣,讓董事長最後不得不宣佈放棄AMOLED(應該算是現今Galaxy Monitor的最早原型)的研發投入,但這一宣佈,似乎也將宣告台灣曾在這裡擔到的霸主位子,可能拱手讓人;但當年我們大概也很難料到,三星竟是取而代之的後起之秀。
照片來自於google圖片
當年的台灣(也不過十來年前),絕不衹只有我們這間公司投入資源,當時包括統寶(最後由群創合併)友達幾間大廠等,也都相繼括廠躍躍愈試。
現今回頭來自,這個創新產業,我們為何拱手讓人?
其實身為曾身為公司HR主管的我,如今在接觸許多不同的產業後,並有了更多元化的經驗及觀點,有了較深的體悟,分享如下:
一. 從內部管理環境思考層面
(一) 組織人力背景的同質性太高,思考問題無法突破框架
當年我在公司投入了很多想法和資源,內部對我的認同度非常高,但小弟的專業和經驗有限,即使我創造了很多新的學習模式,但我最常聽到一群博士回饋我一句話,
「國俊,你找的那些老師,都沒我們懂OLED,老師在不懂我們的技術下,要怎麼協助我們突破框架?解決我們的良率問題?」
當年的我,疑問聽進去了,我沒有答案,我可以當一位很熱情的HR,但可能不是一位優秀的企業伙伴。
(二) 同期的台灣,應該仍然並沒有對照出公認的系統化思考的創新模式,但當時的三星,已經投入資源起動它們了。
培訓是人力資源的功能之一,我印象很清楚,當年我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思維資源,不是就收斂型的魚骨模型,就是發散型的心智圖模型;比較專業的手法,進階就是FMEA,田口,八D這類較有系統架構的問題分析模式,但它們仍有著許多思問題的盲點,至少他們和營運管理上的切入是相當程度是脫勾。
(三) 組織內小團體間的鬥爭過於嚴重,又卻缺乏垂直與水平資源的整合
這似乎衹要在組織內都存在的問題,但擔任領導人的責任就是,如何將這些內部不當的能力集中火力轉化成對外的共識?
很遺憾的,我們常聽到大家常將企業文化放在嘴邊,但實際上我們每一位擔任組織要角的成員,又真正能夠盡多少能力?還是最後選擇獨善其身?
我當年在公司內即使是小小的課長,就已經在倡導供應商整合培訓,形成系統性的戰力,可惜在內部覺得挑戰太大,而且會有機密性的問題,且更關鍵的,以”我們”擁有的人才與資源,為何要”分享”給下游廠商和客戶?
在我後續的職涯發展上,持續接觸了不同產業,也逐漸開始真正體會,慣性的思維與習慣很容易形成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的主觀判斷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框架」,我其實發現,用不同產業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去融合自身產業的原有模式,往往可以激盪出很多火花。
這樣的思維夠簡單吧,但可惜的是,超過70%的人仍就選擇安全模式,尤其大家正經歷經營環境很有挑戰的環境下。放下身段,當下歸零思考,開放融合等等這些觀點,一定會讓我們找出更多的幸褔哦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