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ennifer是某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,每年到第四季,就是公司投入隔年計畫的整備期,年度預算、人力編置規劃等大大小小的溝通會議忙得不可開交,另一方面,為了討論時能夠獲得較佳的效益,各種共識營的評估與規劃更是必要,但主要讓Jennifer困擾的,是目標管理這類的議題,一般的單點式的課程模式已經難以激起主管同仁的高度興趣,更糟的是,過去辦過幾次的目標設定這個議題,似乎並沒因此有太明顯的改善,甚至因為公司經營挑戰愈來愈大,問題愈來愈複雜……?該怎麼辦呢?
在午後的咖啡館裡,她對我訴說這段時間以來的困擾。在我看來,這是目前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瓶頸,甚至有些企業在培訓預算上並非那麼充裕,所呈現的潛在問題就也許更多元,簡單而言,我對SMART原則的看法是~
<一>SMART原則是組織運作標準化之下的產物
原則不難從網上找到,觀點也是正確,但若回顧思考彼得杜拉克提出的時間點是年在他的管理實踐()一書中的內容觀點,當時是大量生產標準化的時代,若以當今工業的標準來看,當時應該正處於工業的世代,才剛要邁入電子資訊及數位網路等技術的時候,用當年的SMART原則來強調當今企業組織所面臨的大數據環境、AI 人工智慧及互聯網等這樣多變難以預測的經驗環境,不覺得有些說不通嗎?
<二>SMART衹談論對目標設定描述過程的原則性,無法因應目前多變的營運環境
當今老板的真正困擾,是面對不可測的環境下,如何訂立出有效且能夠達成的KPI,傳統上MBA模式的教學,企業必須先有願景、使命、價值,再展出策略,而後得到目標計畫,其實難度相當高。實務上,先訂立出KPI(策略是動態活動,而KPI是靜態),則是容易得許多,而內部主管真正要面對的挑戰,是如何在這些複雜的工作當中,找出關鍵整合因子來落實KPI的達成;但目標管理這類主題,卻還是在強調SMART,於是很多同仁,就寫出了千篇一侓,看似能執行,但卻和公司營運獲利沒有直接關聯的「行政指標」。
驚訝過去未曾想到如此深入,難怪年復一年的培訓辦理,愈來愈覺得困難,如今她比較明白,其實不是主管口味變重了,而是主管對培訓的期待及最終的產出,逐漸有了很大的落差,因為他們也希望能夠透過培訓,來解決自己工作上面臨的挑戰。
1954年彼得杜拉克所提的SMART 五大原則
我建議可以針對目標設定這個議題從以下二大構面切入來思考:
<一>先思考你的公司主管目前的營運思維處在哪一種模式? 其中我的觀察,很有可能組織出現經由傳統MBA模式深耕下的思考限制,就如同前面所提的 “難到一定要先有策略才能產生出來目標?”,若這樣的思維無法調整,主管及同仁的行為久而久之將呈現 “期望經營階層提供更明確的方向”,一旦大老板無法及時提供或是給了一個非常模糊的空間,就讓主管自行衍生行動方案(這真的是很多公司發生的狀況),很多的問題都將從中而生,這就是我們常在探討,為什麼工作中老是面臨緊急又急迫的事,而且這些工作還可能佔據我們大多數的工作時間,試想,這個時候,難到你再去辦一個 “時間管理”的課程,告訴他們時間管理有四個項限之類的觀點?
SMART原則其實提供了非常好的標準化運作模式,它可以建置在前段許多規劃結構相對性夠明確的狀態之下(想想它若用在生產線是多麼有效益的一件事),但若我們的營運環境是充滿未定性的狀態,過於強調SMART原則或是前段未有嚴密的規劃之下,反而不容易協助主管同仁抓到主軸方向;舉個簡單的例子,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我個人就一點都不認為他老兄可以把這個原則做的多好,必竟他每天都在面對一個未知的明天,不是嗎?Jennifer此時不由自主的笑了出來。
其實從這裡我們還可以產生出更深入的想法,當我們位處的營運環境是多變、混沌未明的環境,其實也可以運用所設定出KPI靜態指標的力道,來找出內外部的關鍵動態性策略活動,你知道這個時候,什麼議題將被突顯嗎?
Jennifer此時似懂非懂的看著我。「那就是價值鏈的徹底整合」,我說。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。
<二>對於混沌未明的營運環境,該是透過價值鏈整合來解決目標執行問題的時候
事實上,這不算是新的觀點,價值鏈分析(Value chain)最早由麥可波特(Michael Porter)於1985年在競爭優勢提出,我覺得如何融合新舊的觀點,找出一套最適的解決,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。
這也是如何根本解決你現在面臨培訓上的瓶頸及思維上的囿限,我想我們面對的多半是未知且無法預測市場的環境,這類的市場,「求快」、「強調協調性」與「求存」反而是我們所在意的,所以更必須找出機動的策略性活動,此時,內部的營運活動整合更顯得無比重要。
簡單來說,就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,協助我們的主管建構起價值鏈的系統架構觀點,讓他們跳脫明白,某個關鍵性活動的改善,可能真的需要跨單位無私的通力合作。
妳認為我們的主管目前這種觀念足夠嗎?經驗告訴我其實他們非常需要協助,但我們其實不但沒有提供好的協助,還常常給他們扣上「本位主義」的帽子,不是嗎?而透過建立內部營運活動的系統價值鏈流程觀點,協助主管同仁自己找出他們認為必要的關鍵性活動改善是哪些?若這些活動能夠與進行連結,相信一定有機會能夠避免動用太多無謂的資源;而且我們更可以藉由價值鏈的梳理,建構一套屬於自己差異化的策略性活動。
波特的價值鏈分析
Jennifer告訴我,其實公司算是相當重視教育訓練,歷年也邀請過不少老師來談目標設定這類的議題,目的是希望藉由不同老師的經驗,促發大家對目標設定的敏感和落實,然而逐漸地,這樣的效果似乎有限,主管對課程的口味也愈來愈重…。
是的。我的看法,環境變化的太快,過去我們所學習的策略經營等觀點,都必須加以調整,我們也看到許多的公司面對經營上改變的困境,其實真正的挑戰是內部的思維模式尚未明顯的轉換,而我們所談的「包袱」,莫過於此了。傳統的課程有沒有效,放對位置,當然有效;對於溝通及團隊課程,值不值得續辦,當然值得,但我們更需要看清問題所在,不然很有可能衹是辦了一場風風光光,卻對解決營運議題相當有限的課程活動。
價值鏈活動整合圖
作者:羅國俊(現任系統新創管理顧問公司 執行長),曾任多間台灣百大上市櫃科技公司主 管、某投控資深人資主管及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企業績效輔導顧問。
留言列表